到了晚年,梁啟超和康有為的生活,為何天壤之別?
1、雖然是師生關系,但是兩個的理念一直存在著分歧。而正是這種分歧可以看出兩人的晚年!康有為一直以來都是保皇派,屬于比較保守的改良派,傳統忠君思想可謂是在他身上已經根深蒂固了。在戊戌變法時他就倡導立憲保皇,反對革命共和、對封建統治還保留著幻想。
2、民主共和國,梁啟超的思想是在進步。與康有偉相反,保皇黨人。這不是好當清朝的擁護者,如鄭曉旭,最后變成了一個叛徒。其次,梁啟超的學術貢獻大于康有為,比如冰室收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學術史和歷史學的研究不可能繞過梁啟超。
3、梁是反對共和的···話說:他曾支持共和,孫很高興給他一筆錢讓他去美走走,說:那才是共和國的典范。
4、每個人的思想不可能永遠是一成不變的,思想的變化導致了康有為、梁啟超二人的關系,從親密到疏遠再到決裂。只是因為兩人的政治道路選擇的不同。而清朝已然病入膏肓,無法根治,變法的失敗也是必然。
清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的序幕。_百度...
1、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揭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2、答案:A. 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公車上書,是指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與梁啟超集結1300余名 [4] 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
3、公車上書,是指在清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與梁啟超集結603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與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公車上書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反對與日本議和、挽救民族危亡、請求變法維新。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