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有什么區別
定義不同 計利潤是指企業的總收益減去所有的顯性成本或者會計成本以后的余額。
稅前會計利潤:是企業一段時期的經營成果按照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相關要求進行確認計量列報的結果,依所是會計準則。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一段時期的經營成果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進行核算出來的結果。
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的區別如下:計算的依據不同:(1)會計利潤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規定進行計算;(2)應納稅所得額則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進行計算。
稅前會計利潤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所確認的收入與費用的差額。應納稅所得額是根據稅法規定所確認的收入總額與準予扣除項目金額的差額。簡言之:前者為企業計算出來的利潤,后者為稅務局審核后的利潤。
會計利潤總額和應納稅所得額的區別:(1)企業的會計利潤總額是企業根據會計準則或者會計制度的規定,按照會計的核算方法計算出來的。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要求采用的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是什么?
1、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要求采用的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應付稅款法。應付稅款法是按照企業所得稅法規定計算的當期應納稅額,確認所得稅費用。
2、應付稅款法。企業發生的一個時期納稅所得額和會計所得之間的差異,如在本期發生,而在以后期間不能轉回的,在計算所得稅時,按稅規定計算的應繳所得稅額,列作當期的利潤分配。納稅影響會分法。
3、應付稅款法 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均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
什么是納稅影響會計法
1、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將本期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2、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總額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時間性差異造成的納稅影響額遞延分配到以后期間的會計方法。
3、它們的區別主要在于對所得稅的處理方式和時間點。納稅影響會計法是一種即時性的處理方法,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則是一種延遲性的處理方法。
4、納稅影響會計法是指企業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按照當期應交的所得稅和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影響金額的合計,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方法。
5、納稅影響會計法:將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的時間性差異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并通過“遞延稅款”科目將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遞延到以后期間的處理方法。
納稅影響會計法又可以分為
納稅影響會計法又可以分為遞延法和債務法。納稅影響會計法的定義: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總額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時間性差異造成的納稅影響額遞延分配到以后期間的會計方法。
新所得稅會計具體核算方法我國所得稅會計經歷了應付稅款法、納稅影響會計法(又分為遞延法和債務法)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三個階段。
納稅影響會分法 會計處理方法分為遞延法和債務法。遞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時間性差異而發生的遞延稅款,保留到這一差異發生相反變化的以后期間予以轉銷。
賬務處理不同。在稅率變動或新稅開征時,采用“遞延法”時不對“遞延稅款”科目進行調整;而采用“債務法”時則要相應地對“遞延稅款”科目進行調整,以使余額反映出預付未來稅款資產或將來應付稅款債務的真實價值。
在能對稅收繳納產生重要影響的會計方法中最主要有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和存貨計價方法。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按照法律的規定,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