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預算會計改革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我國預算會計改革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預算會計與會計核算一體化:將預算、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統一的預算會計體系,實現全流程財務控制。
預算會計核算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真實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貫性原則、及時性原則、重要性原則、明晰性原則、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歷史成本原則、配比原則、專款專用原則。
一致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清晰性和重要性原則;收付實現制原則;專款專用原則。
新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主要變化有哪些
第四,著力加強了對財政投入資金的會計核算。
與原制度相比,新制度主要有十個方面變化:一是會計核算目標進一步明晰。定位于滿足行政單位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雙重需求,不僅要反映行政單位預算執行情況,也要反映行政單位財務狀況;二是會計核算方法進一步改進。
新的《事業單位財務制度》、《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下簡稱“新制度”)均自1月1日起實施。
事業單位新舊會計準則的變化比較 (一)適用范圍的改變 《新規則》與《舊準則》都明確規定,本準則將適用于我國各級各類事業單位的財務活動。
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共設置了48個會計科目,對比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42個科目,總數增加了6個科目。其中增設了16個科目,撤銷了10個科目。
政府會計改革的內容是
1、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政府會計改革的順利進行,有賴于相關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要積極推動《會計法》、《預算法》的修訂,使編制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工作于法有據。二是制定統一的政府會計準則。
2、根據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官網得知,建立健全政府會計準則體系,政府會計準則體系是政府會計改革的核心內容。推進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政府財務報告是政府會計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3、政府的四項改革任務是相輔相成的。建立健全政府會計核算體系是前提和基礎,建立健全政府財務報告體系是關鍵,建立健全政府財務報告審計和公開機制是保障,加強政府財務報告分析應用是目的。
4、政府會計改革的核心,是由原來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預算會計制度體系,變革為“雙基礎”“雙分錄”“雙報告”的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相互分離又互相銜接的會計制度體系。
5、二)加快推進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改革。 建立政府會計準則制度體系。
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幾點思考
政府會計改革的實施,則可以倒逼單位內部治理水平的提升。財務數據來自上游業務系統,政府會計改革的成敗取決于從上至下單位內部管理理念、模式和流程的轉變,從業務前端帶動財務的轉變。
其次,隨著事業單位的改革,對許多事業單位來說,國家財政不再負擔其事業經費支出,事業單位的核算內容已從“國家預算資金”轉向了“自有業務資金”,不需再納入國家財政預算。對應地,國家財政預算也不需再涵蓋事業單位預算。
我國會計改革不僅要從實際出發同時也可以借鑒國際模式,對應收賬款及應付賬款進行確認,達到各期平衡,明確政府責任。我國預案算會計基礎改革,可以應采取漸進式,由個體到整體,由地方到中央,從根本上明確政府的責任。
近代會計史第三次變革什么時候開始的
楊紀琬教授親歷了中國近代會計史上三次改革。
近代會計發展階段: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于復式薄記形成前后。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復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原蘇聯會計模式-的引入,是對舊中國的會計理論、制度、方法的重大變革,“我國會計的第二次革命”。1950年,財政部著手統一全國企業的會計制度。
近代會計:一般認為,從單式記賬法過渡到復式記賬法,是近代會計形成的標志。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