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記憶CPA會計常考知識:遞延所得稅
1、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在估計未來期間能夠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利用該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2、因適用稅收法規的變化,導致企業在某一會計期間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發生變化的,企業應對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按照新的稅率進行重新計量。
3、盈余公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盈余公積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一般會計政策變更 一般情況的會計政策變更調整的是期初留存收益,那么對于留存收益的調整要確認遞延所得稅。
4、【答案】: 遞延所得稅口訣記憶法如下所示:口訣一:《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判斷口訣》資產小稅遞資產; [賬面資產額小于稅基的部分,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小稅遞負債。
5、通俗的講,就是會計上認定的繳稅金額與稅務局認定的金額不一致,而其中暫時性的(以后稅務局就認可了)就是遞延所得稅。
6、掌握暫時性差異的確定,遞延所得稅和確認和計量。同時還有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應交所得稅的計算。這樣后續和稅法的所得稅一起學習時,就可以變換角度,以納稅人的角度去思考這一章的知識點該如何進行串聯。
注冊會計師《會計》知識點:利潤表列報的企業所得稅
1、(一)利潤表的所得稅費用所得稅費用一般不等于當期應交所得稅,可能會存在暫時性差異,所以會涉及到納稅調增調減,還有相關的遞延所得稅,所得稅費用等于當期所得稅加上遞延所得稅費用。
2、利潤表中的所得稅=(會計利潤(利潤總額)+納稅調增項目-納稅調減項目)×適用稅率(25%/20%/15%/10%)。所得稅,是指對所有以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總稱。
3、當期所得稅費用就是當期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所得稅稅率(25%),其中應納稅所得=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4、所得稅概述 所得稅是在一定期間內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后按照一定比率向國家交納的一種稅收,是企業的一項負擔。
注會遞延所得稅分錄
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小于本科目余額的,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盈余公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盈余公積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一般會計政策變更 一般情況的會計政策變更調整的是期初留存收益,那么對于留存收益的調整要確認遞延所得稅。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500(2 000×25%) 貸:所得稅費用 500 20×6年利潤總額是-2000萬元,所得稅費用是-500元,凈利潤=-2 000-(-500)=-1 500(萬元)。
所以第一筆分錄是要處理上年確認的遞延所得稅對本年(就是你說第二年)的影響(正度財經高會老牛講義上的提示),注會教材上用的是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當年第一筆分錄就是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年初未分配利潤 。
甲公司20×3年的所得稅費用=(210-10+20-5/25%)×25%+(25-20)=55(萬元)因為所得稅費用核算的是當期的數據,是發生額的概念。
(1)假設該項賠償支出實際支出時候可以稅前扣除,作出資產負債表日計提預計負債和遞延所得稅分錄。
注會遞延所得稅分錄怎么寫
遞延所得稅會計分錄:借: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貸方);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或借方);遞延所得稅包括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遞延所得稅會計分錄做法如下:遞延所得稅包括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是資產性質的科目,增加計入借方,減少計入貸方。遞延所得稅負債是負債性質的科目,增加計入貸方,減少計入借方。
借: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會計分錄是: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根據所得稅準則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大于本科目余額的,借記本科目。
當期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遞延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所得稅費用=當期應納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貸: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負債 若應有余額大于賬面余額時,則做相反分錄。“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主要核算企業確認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負債。
貸: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 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余額小于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余額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