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財務,財務會計的起源分別是什么(時間和理念)?
“會計”一詞的歷史頗久,古已有之。據記載,我國從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一起即成“會計”。
會計起源于意大利。世界上第一本復式簿記著作是意大利的盧卡.帕喬利(Luca Pacioli)所著的《數學大全》,該書于1494年11月10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出版。盧卡.帕喬利因此被譽為近代會計之父、近代會計的奠基人。
總的來說,雖然“會計”一詞的確切起源時間難以確定,但古代中國的商業活動和財務記錄為會計概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從會計所運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
“會計”一詞在春秋戰國就已經使用了,最早是動詞,意思是“管理及出納財務”。《周禮.天官.司會》:「以逆群吏之治,而聽其會計。」《孟子.萬章下》:「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
比與比例概要》的問世揭開了簿記史上新的一頁,從而將古代簿記推進到近代簿記甚至是近代會計。1494年《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的出版被視為是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盧卡巴其阿勒也被視為是“現代會計之父”。
學會計要認同什么理念
首先要樹立科學的精神,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儲備好將來報效祖國的本領。其次要樹立服務的理念,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一種習慣,使其成為一種人生的態度,通過參加各類志愿服務工作等平臺,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
潘序倫先生倡導的立信會計精神的主要內容有: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大膽革新精神、艱苦創業精神、實事求是精神和敬業守信精神。潘序倫介紹:(1893-1985),江蘇宜興人,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創始人。
學習會計需要遵守原則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以及有關財政經濟法律、法規和規章,未嚴重違反財政經濟紀律;做好本職工作,熱愛本職工作;國家教育部門認定的高中以上學歷。
會計應具備哪些專業知識?
會計專業要學的內容包括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通識性知識及其他相關知識。學科基礎知識 作為工商管理類學科下屬的專業,會計學專業培養的學生首先應掌握管理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知識,建立一個良好的、基礎扎實的知識背景。
實操技能知識 財務軟件在財務工作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財務軟件的操作將計算機知識和財務專業知識融合在一起。
財務專業技能,財務核算和財務管理技能。作為財務人員掌握基本的財務技能是必須的,做財務會計不僅要會做賬、核算還需要會分析管理,財務會計要想做的好,不能只在執行能力上提升,還需要會分析,懂得相關的業務和管理。
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風尚的樹立離不開什么的支持和監督
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各級黨組織不但要管,各級機關、群眾組織等也要管。
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風尚的樹立,離不開社會輿論的支持和監督。輿論監督是最重要的社會監督,它能涉及到一般監督達不到的空白地帶和“死角”,是最行之有效、成本最低廉的社會監督,它具有強大的監督功能。
良好會計職業道德風尚的樹立,離不開社會輿論的支持和監督。開展輿論監督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強化會計職業道德約束機制的重要內容。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