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會遞延所得稅分錄
1、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小于本科目余額的,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2、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盈余公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盈余公積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一般會計政策變更 一般情況的會計政策變更調整的是期初留存收益,那么對于留存收益的調整要確認遞延所得稅。
3、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500(2 000×25%) 貸:所得稅費用 500 20×6年利潤總額是-2000萬元,所得稅費用是-500元,凈利潤=-2 000-(-500)=-1 500(萬元)。
4、所以第一筆分錄是要處理上年確認的遞延所得稅對本年(就是你說第二年)的影響(正度財經高會老牛講義上的提示),注會教材上用的是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當年第一筆分錄就是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年初未分配利潤 。
5、甲公司20×3年的所得稅費用=(210-10+20-5/25%)×25%+(25-20)=55(萬元)因為所得稅費用核算的是當期的數據,是發生額的概念。
注會考試專講:遞延所得稅涉及的知識點(8)
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在估計未來期間能夠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利用該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各項資產減值:在計提時候都是不允許稅前扣除的,所以都需要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如果是能夠轉回的資產在減值轉回時候確認遞延所得稅轉回;如果是減值無法轉回的資產,在資產實際處置的時候轉回遞延所得稅資產。
稅法規定,納入稅務處理范圍的資產主要有四類:即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流動資產,其中前三類資產需采取計提折舊或攤銷的方式分次扣除。1.固定資產的稅務處理 (1)固定資產的計價。一般以原價為準。
注冊會計師《會計》知識點:利潤表列報的企業所得稅
(一)利潤表的所得稅費用所得稅費用一般不等于當期應交所得稅,可能會存在暫時性差異,所以會涉及到納稅調增調減,還有相關的遞延所得稅,所得稅費用等于當期所得稅加上遞延所得稅費用。
利潤表中的所得稅=(會計利潤(利潤總額)+納稅調增項目-納稅調減項目)×適用稅率(25%/20%/15%/10%)。所得稅,是指對所有以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總稱。
當期所得稅費用就是當期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所得稅稅率(25%),其中應納稅所得=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企業所得稅是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居民企業及非居民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其生產經營所得為課稅對象所征收的一種所得稅。作為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繳納企業所得稅。
本期所得稅費用按照:利潤總額×25%填列。
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的區別會計利潤是會計核算概念,是企業根據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出來的,列報在利潤表上的利潤總額,主要目的是為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以及其他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決策信息。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